4月19日,F1中国大奖赛迎来首个比赛日,正式进入“上海时间”。
在F1幕后,既有与车手息息相关的比赛工程师、体能师、理疗师,还有在赛道边监督比赛、保证车手和赛道安全的“守护神”:裁判。
冯奇,20年前首次入选F1裁判,与F1中国大奖赛经历了20年风风雨雨,对上赛道早已如数家珍。
不过,当裁判的感觉远没有别人想象那般风光,这是一次辛苦又幸福的体验。三天的赛程,他们每天从凌晨四点多开始准备,五点多进入赛道就位,一直到所有比赛结束后,确保所有车辆离场,裁判才能离开。
“当F1的裁判员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冯奇告诉晨报记者,“心理和身体素质都必须过硬。”
从今天凌晨开始,上千名F1中国大奖赛的裁判进入上赛场,开启“守护”模式。
作为赛道边最重要的守护者,F1裁判全程不能离开点位。“从早上到岗,到下午全部车辆离场,所有的吃饭、上厕所、休息全部都在赛道边上。”说到F1裁判的真实状态,冯奇告诉晨报记者,国际汽联对裁判的要求特别严谨,“凌晨4点多起床准备,5点多发车就要进赛车场了,6点45分左右必须到岗,之后就是国际汽联的严格检查。”
冯奇在今天的F1赛道
F1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的全力保障,而从裁判角度来说,工作强度非常大。
从亲身参与到F1比赛工作中,冯奇已与上赛道结缘20年。今年的F1赛事,他将从P10开始,负责7个点位的裁判工作。
说到这么多年近距离接触比赛的感受,冯奇说,最难忘的还是2005年上赛道发生的“窨井盖”事件,至今回想起来,都是心跳的感觉。
2005年,F1中国大奖赛迎来创办后的第二届赛事,却发生一起重大意外事故:蒙托亚的赛车在过路肩时,一个下水道的排水盖“冒出来”。
“当时,比赛已进行到第18圈,裁判也挥起了黄旗,如果出示红旗,意味着比赛和车手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冯奇回忆。
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裁判组顶着巨大压力,向国际汽联保证,比赛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下去。
当时,赛事启动应急预案,一边迅速巡查赛道,一边由工作人员快速清理排水盖,保证赛道快速高效地恢复。“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很多工作人员都脱下手套,徒手搬运井盖,不少人的手都受伤出血了。”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冯奇说,某种程度上,这次的快速应急处理挽救了整场比赛。
“从那次事件后,国际汽联对我们中国的裁判也认可了。”他说,“如果比赛终止,损失是非常大的。”
在快速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背后,是F1裁判员不断学习的过程。
作为国家级裁判,F1赛事的裁判员每年必须保证培训学时和赛道“模拟练习”。
“针对今年的F1赛事,上千名裁判员在赛前进行了统一、严格的培训。”冯奇介绍说,除了理论学习,赛车场是裁判员重要的“模拟课堂”。
“通过小型赛车、车友会等小规模的比赛,裁判赛前通过不断地实战,进行演练。”
在冯奇看来,F1落地上海已经20年,赛事组织经验越来越丰富,裁判队伍也已经非常成熟。
“F1赛车这项运动在上海已落地生根20年,上海的赛车氛围越来越好。”冯奇说,他最大的感受是上海越来越多的市民喜欢赛车,“启蒙阶段的卡丁车、社会俱乐部赛事非常多,F1真正促进了赛车运动的发展。”
当然,作为一名资深的赛车迷,能够“零距离”观赏世界上最刺激的比赛,冯奇说,比赛时反而要冷静,“可能是看得多了,早已没有了当时‘心潮澎湃’的感觉,反而‘静观其变’。”
他还向车迷们推荐,今年F1中国大奖赛的冲刺赛,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观赛点,“车迷们可以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