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东西琢天成,人文自然铸匠心
——访佐仲佑设计创始人及设计总监刘媛
刘媛,佐仲佑设计创始人及设计总监、苏州佐仲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室内建筑系硕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环境艺术分会副会长,建筑信息化工程师(BIM 项目管理),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专家,高级陈设艺术设计师,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师,建筑装饰设计工程师 ,室内建筑与设计工程师,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及设计艺术博览会评委。在一面是吴侬软语的园林曲径,一面是摩登高楼的天际线的苏州,刘媛——这位佐仲佑设计的掌舵者,正以她的设计哲学,带领着佐仲佑设计为这座城市编织第三种语言:一种融贯东西、化繁为简的空间诗学。
泰晤熔金
蝶变破茧之路
交融,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重塑空间形态;合力,凝聚环境与人的磁场,打造自然场景;共鸣,捕捉美学灵感与空间节奏,建立情感链接;生长,构筑设计语境与时间对话,实现可持续性。在中国,无数设计师秉承着“融合共生”理念,赋予空间多重表达。在这之中,有一位设计师,她的脚步带着英伦留学的印记,却始终与江南水乡的呼吸同频共振。她将二十载设计生涯淬炼成一支如椽巨笔,在城市肌理间书写着属于东方的空间美学。当我们走进她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工作室,扑面而来的不是咄咄逼人的设计感,而是一种历经淬炼后的温润气息 ——墙上未干的水墨丹青与落地窗外的现代建筑群交相辉映,恰如她本人在传统与现代间自由游走的创作状态,她就是佐仲佑设计创始人及设计总监刘媛。
若将刘媛的成长比作一幅水墨长卷,起点是江西九江的小县城。少时父母远行经商,她与祖辈相伴,从一碗热汤的暖意中学会了感恩。“爷爷奶奶教我的是最朴素的道理:待人如待己,做事要踏实。”她回忆时,眼中泛起温润的光。中学时,她负笈至九江市区,像一株幼苗被移栽至更丰沃的土壤之中,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大学毕业后,刘媛带着对空间的执念闯入了苏州设计界。在某上市设计院工作的三年时光,她将自己锻造成 “空间解读者”。那些被反复修改的图纸,那些凌晨三点依然亮着的台灯,那些被甲方否定的方案,都化作蜕变的养分。“设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她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的商业空间项目,当看到客户在完工现场红了眼眶,她真正懂得了设计的力量。
2015 年,刘媛远渡英伦,踏入了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课堂。伦敦的多元文化像一剂猛药,彻底地颠覆了她的认知。“在泰晤士河畔,哥特式教堂与玻璃幕墙大厦隔岸相望;地铁里,裹着头巾的妇女与朋克青年并肩而坐。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设计的本质不是征服空间,而是让不同文化在碰撞中生出新的可能。”她常在课后流连于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指尖抚过中世纪挂毯的纹路,凝视包豪斯家具的几何线条,让历史的碎片在脑海中重组为未来的灵感。归国后,她将这份积淀凝练成“佐仲佑”的底色——2019 年创立的品牌,名字暗藏“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内核却是“要璀璨,更要学无止境”的锋芒。
“学习,多出去看看,量变才能产生质变。作为公司的 leader,我需要出于设计师,又要高于设计师。”这是创办佐仲佑后,刘媛对自己的定位。她时常跟自己的员工说,设计领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设计师需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及技能,时刻关注最新的设计趋势、技术和工具,并快速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因为对室内设计行业有足够的敏锐度和热爱,刘媛带领她的团队一边学习一边快速成长,紧跟行业发展,一路高歌前行,先后荣获了 2021 年法国双面神奖银奖;2022 年日本 IDPA AWARD 国际先锋设计奖银奖;2023 年意大利 IIDA Award 国际设计大奖创新奖;2023 年美国 AIIDA AWARD 国际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23 年西班牙 AMA 国际建筑设计大奖金奖;2024 年美国 Muse 设计奖铂金奖;2024 年美国泰坦地产奖金奖;2024 年美国泰坦地产奖铂金奖;2024 年伦敦设计奖金奖;2024 年伦敦设计奖铂金奖;2024 年 FDC AWARD 法国设计汇杂志年度国际影响力封面人物大奖等国际奖项及 2020 年中国装饰协会年度精英设计师;2020 年 CBDA 中国装饰设计奖银奖;2020 年 CBDA 中国装饰设计奖金奖;2020 年 CBDA 中国装饰设计奖金奖; 2022 年 CBDA 中国装饰设计奖一等奖等。
自然为骨
书写减法之诗
翻开刘媛的作品集,仿佛踏入了一场“少即是多”的哲学实验,更是对“人”的极致关照。在苏州太湖朗郡销售中心项目中,她将这句话演绎为一场“空间叙事”的实验。甲方最初的要求是传统新中式风格,期待雕梁画栋的华丽符号,但刘媛选择了一条更贴近人心的路径。她以粉墙为纸,用坡屋面吊顶勾勒出太湖烟波的弧度;悬垂的鱼群琉璃装置并非静止的装饰,而是随着光影流转模拟鱼群游弋的轨迹。“当孩子们仰头指着琉璃惊呼‘鱼在飞’,当老人驻足触摸墙面苏绣纹样的凹凸——那一刻,设计才真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刘媛说。她刻意剔除繁复的木质格栅,转而用数控灯光在墙面投射动态的《富春山居图》,让古典山水随着访客的步履徐徐展开。“空间不该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本可以互动的立体诗集。”
“化繁为简,是摒弃多余的修饰,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最动人的画面,就像诗人用最少的文字描绘出最丰富的意境。它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简洁而深邃的美,一种宁静而悠远的力量。”对于极简主义,刘媛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设计哲学,在昆山玲珏庭项目中得到了极致体现。不同于传统设计对形式的精雕细琢,该项目以“化简为繁”为核心策略——通过极简的物理框架,承载多层次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赋予空间随时间生长的生命力。设计摒弃浮华装饰,以开放、灵活的结构为基础,将空间功能预设为可迭代的“容器”。这种前瞻性思维,让该项目荣获了 2024 年度国际人居环境可持续创新十佳案例。
在刘媛的带领下,年轻的佐仲佑设计团队,具有多元化设计背景和创新气质,由多名外籍资深建筑师、海外留学并工作多年的优秀设计师以及多个美院毕业的年轻设计师共同组成,专注为高端房地产、豪宅、会所、酒店、办公、学校、展厅等提供从建筑、景观、室内以及软装陈设艺术设计的整体服务。成立 7 年来,刘媛带领着佐仲佑设计团队以严谨专业的态度和国际化的视野,结合完备的执行力与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创意和建筑空间演绎景象,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一致信赖。团队的每一件设计作品,都承载着设计师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在创作过程中,佐仲佑设计团队会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寻找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将独特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元素和形态,使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并符合当下的潮流。
如今,联合国提出的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也在大力推崇,室内设计会越来越注重自然化与生态友好设计。在科技城美田锦华澜轩的景观设计中,佐仲佑设计团队便将“自然化设计”理念推向了新高度。她带领着团队耗时三个月进行土壤检测,最终决定保留原生香樟林,在其间隙植入耐阴植物群落。蜿蜒的砾石小径,模仿太湖蟹螯的肌理,镜面水景倒映着四季更迭的树冠。“最好的景观设计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让人与自然共舞。”这种谦逊的设计态度,让该项目一举斩获了伦敦设计奖景观设计铂金奖。
匠心之境
转译空间之美
当下,佐仲佑正致力于探究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去做一些有利于人文生活环境的设计。
刘媛解释道,现在资源的消耗速度远远高于其再生速度,有些资源甚至不可再生。可持续设计是思考如何让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的需求,同时还要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在太湖未来绿洲项目中,她以“轻设计、慢度假、低维护”为核心,让景观小品化身为未来公园的伏笔。原生植被如绿色绸带蜿蜒,石材汀步隐匿于草丛,仿佛自然生长的脉络。“十年后,这里若改建为社区公园,所有设计元素仍能焕发生机。”她目光灼灼,仿佛已预见砖瓦间流淌着生命的温度。
这种对资源的敬畏投射至材料选择时,化为近乎偏执的严谨。昆山中环玲珏庭的墙面采用再生陶土砖,纹路如风化的岩层;接待台的木材取自苏州老宅拆建时的梁柱,年轮里藏着往昔的温度。“每一块材料都有故事,”刘媛抚摸着样品上的裂痕,“设计的最高境界,是让时间成为最好的装饰师。”这种对材料的敬畏之心,贯穿于每一个设计细节。
这种敬畏亦投射至团队建设中。佐仲佑的设计师们均来自全球顶尖学府,外籍建筑师与本土新锐共聚一堂,如同一座微型“巴别塔”——语言各异,却共享对创新的热忱。“我鼓励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养分,去看巴黎的百年石墙,去读京都的枯山水,去思考如何让设计抵御时间的侵蚀。”她笑道,“毕竟,真正的璀璨从不急于绽放,而是在沉淀中酝酿永恒。”
在佐仲佑设计工作室窗外,远处是苏州老城的青瓦白墙,近处玻璃幕墙折射着夕照,恍若古典与现代的对话。“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它教会了我如何以温柔的姿态拥抱变革。”刘媛铺开一幅手绘的苏州街景:小桥流水旁,摩登建筑破土而出,墨色晕染间,新旧共生如一首未竟的诗。或许,这便是刘媛的匠心:以谦逊为舟,以极简为帆,在设计的汪洋中追寻那道永恒的光。而她与佐仲佑的故事,正如太湖畔的晨雾,初时朦胧,终将升腾为璀璨的云霞。